冷文学

高校微電影人才培養的困境與對策

时间:2018-07-13 15:04 来源: 冷文学 作者:文轩 点击:

一、高校微電影人才培養的困境
 
中國影視教育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實現了數量上的激增,但是其結構性失衡卻導致供給遠遠不能滿足影視產業對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媒體和影視單位遭遇了發展史上的低潮,傳媒和影視用人市場越來越擁堵,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人才結構性過剩現象;另一方面,互聯網正加速重構媒體格局,媒體融合逐漸向縱深推進,傳統媒體轉型和新媒體發展都迫切需要大量的新媒體人才、微電影人才。微電影創作是一門藝術與技術高度融合的學科門類,具有鮮明的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規律,雖然近年來微電影人才的培養取得了不少經驗和成果,各大高校的傳媒教育都革新了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優化了新媒體教學方式,但微電影人才的培養與實際的需求還有很大差距,仍然處於一個探索階段,其人才培養模式暴露出諸多問題。人才培養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為實現特定的培養目標對人才培養過程進行設計和組織的過程。在高校系統中,人才培養模式一般包含培養目標、培養內容、培養方法和培養質量評價四個要素。本文擬從以上四個方面探究微電影人才培養面臨的困境。
 
1.培養目標:缺乏獨立的專業支撐
 
設置具體專業、確定培養目標、建構培養體系是人才培養的前提條件,對傳統的新聞傳播和傳媒藝術教育來說,人才培養目標中“為誰培養人才”、“為何種崗位培養人才”的問題是明確的。隨著網絡傳播技術和新興傳播產業的迅速發展,新型信息傳播產業人才需求越來越大,傳統傳媒專業的培養定位也在與時俱進地調整,催生了相當多的新媒體專業,但是微電影專業並未像“網絡與新媒體”等專業一樣作為一個獨立的專業獲得長足發展,除南京大學金陵學院開辦了微電影與媒體創意本科專業,中國傳媒大學開設了“移動視頻節目制作”專業碩士方向等,鮮見其它高校專門開辦微電影專業。微電影人才的培養一直脫胎、成長於傳統的新聞傳播、傳媒藝術教育體系以及專業的電影學院。
 
究其原因,微電影人才的培養尚未對應明確的社會職業,雖然近年來出現了微電影編導這樣的職位,但大多數學校並未為微電影人才培養制定專門的人才培養目標、建立專門的人才培養模式,大多是在傳統的廣播電視、影視傳媒人才培養的基礎上,加入一些微電影創作方面的訓練。在“寬口徑、厚基礎、跨媒體、精專業”的思路指導下,培養出既能以電視為謀生手段,又能兼具有電影藝術理想和情懷的復合型微電影人才是大多數影視傳媒專業的培養目標。這種培養目標帶有明顯的交叉性,但同時也會帶來模糊性,導致微電影人才培養的邊界無法明確,人才培養的規格也無法做出準確的設置和限定,更難以跳出現有的影視傳媒人才培養的規格範圍,在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方面進行區分與拓展,而這些最終直接影響微電影人才培養的有效性[1]。
 
2.培養內容:缺少核心的課程群落
 
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的基礎,也是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基於微電影人才培養多來源於傳統的新聞傳播和傳媒藝術教育體系,也基於微電影與電視在剪輯技巧、視聽語言等方面的同構性,微電影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或著眼於新聞傳播史論和采寫編評攝等課程,達成新聞實戰能力的培養,或著眼於電視剪輯和攝像、電視節目策劃等課程,培養出有一定技能的電視制作人才,也就是大多數傳媒專業學生學的是編導類課程,著眼的是電視欄目制作的實踐,但要參與競爭的作品卻是與電影藝術更趨同的微電影作品。當風起雲湧的微電影大賽呼籲高校學生的微電影作品時,其結果可想而知。當下傳媒專業的課程設置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微電影本體及其人才培養的特性,比如微電影與傳統電影在基本的藝術創作手法和美學原則上一脈相承的關系,微電影作為互聯網時代新的藝術形態,為適應互聯網發展的特點拓展出的獨特的美學內涵、藝術特征和敘事結構等。
 
微電影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中編劇和導演這兩大核心能力的培養極為薄弱,即便有的專業開設有編劇課程,進行了一些通用的編劇技巧的學習和培訓,但大多數老師自已並無編劇經驗和能力,對學生的培養多停留在理論層面;學生囿於自身的閱歷和積累,難以將生活經驗轉化為好的故事和劇情。核心課程群建設是高等院校課程建設改革的重要趨勢,即將課程體系中具有某種性質或擔負類似功能的幾門課程構成一個小集群,通過這些課程內容上的相關、相承或互補,組成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一個大課程,完成某個大的教育目標。微電影人才的培養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將最核心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如何在在傳統采寫編評課程外增加編劇等課程,如何在保證已有課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的同時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和優化,亟需以社會構成為基礎,藝術構成為特色,技術構成為支撐建構新的核心課程群。